9/4/2025 不能還是不肯
- cytcinfo
- Apr 9
- 2 min read
【不能還是不肯】
每逢演講前我都向自己打氣:「這是我應該做好的事,我肯選擇去做啊!」
心情就會很好,臉有笑容與來賓打招呼。
下週將與荃灣區一群教師分享「學會自己快樂」信念。
他們提早給我問題:「 每天快樂的秘訣是甚麼?」「如何把今天所學應用到培養小學生的正向情緒 ?」「除了讓教師學會讓自己快樂的方法外,甚麼切入點能較容易讓家長獲得相關訊息,有利家校合作,令學生也能「學會自己快樂」?「學校如何檢視學生的快樂指數,並有效提升他們的快樂感 ?」
「我們每天可以做什麼來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
快樂心理學解釋,快樂不是被動感受,是一個人具體的選擇,例如助人和學習,生活有負面情緒,我們仍要允許負面情緒存在,只是不被其主宰,人不能追求絕對的「永遠快樂」,信仰的快樂是在提供心靈的視角。
人不是不能享受屬天的快樂,在乎他們肯接受神的平安和喜樂。
在約翰福音十八章記載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被士兵捉拿,當時門徒彼得帶著一把刀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右耳。那僕人名叫馬勒古。主耶穌即時醫好那人耳朵,使彼得不至於被捉拿。祂就對彼得說:「收刀入鞘罷。我父所給我的那杯,我豈可不喝呢?」
神要耶穌喝的那杯,是忿怒的杯,指釘十字架。
快樂是因為完成生命應該做的事,也是允許負面情緒存在,只是不被其主宰。
耶穌不是不能救自己,而是不肯違背神要祂完成對人的救贖任務。
看來「不肯」違背神,遠比「不能自救」的委屈感覺更貼切形容耶穌的偉大。
附今天日記有我在五月份開始的「關係管理課程」,在家庭及職場容易有人際衝突和長期積累的誤解,使心情經常忐忑不安,甚至對未來新的人際關係失去了積極的發展;希望各位讀者把握這個學習機會及鼓勵親友參加。本系列共五堂在恩福堂舉行,可以選擇實體上課或收取錄影的方式。
好友
余德淳
二O二五年四月九日(星期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