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2025 不需同生共死
- cytcinfo
- Mar 18
- 2 min read
【不需同生共死】
最近介入一個不幸事件,有一位年青人接受不了家中長者病危的事實,聲言要與病者同生共死,身旁的人都深感擔心。
這件事件會否真的變成兩條生命的喪失?每個家庭都由有高程度的情意結開始,父母和子女有某種程度的共棲情意結。
隨着中學後融入社會和與人建立親密關係,他們就漸漸與父母的情意結產生脫離和獨立的過程。
可是總有一些男孩子或女孩子,是長期倚賴父母的貼身照顧和不願意冒險進入成長的人際關係,終於就有以上事情的悲劇醞釀。
幾十年來我都很投入青少年的成長訓練,就是要努力使參加者由孤立關係發展一種與人交心的情緒語言,不但只在工作上能夠合作愉快,而且能夠與人產生互相愛護的道義感,這種毅力是一種不需倚賴父母情感的自信,也是父母年老之前的最大安慰。
如果兒女能夠找到自己維繫情感的溝通對象,包括知己和婚姻對象,才是真的成功家庭。
可憐很多家庭仍然是停留在要求子女多留在家中和不鼓勵交友和社交的經歷。
我希望教會多培植擅長關懷青少年的導師,有樣學樣建立起互助互愛的感情成熟文化。
能夠使父母放心的孩子,是從生命師傅中修習:「勇」於起步嘗試,「學」而後再深思,「正」直知錯即改,「制」止任性偏激,「友」善和諧團結。
常與子女練習「假設性思維」,凡事都反思,如何缺乏「勇」「學」「正」「制」「友」,我的生活多麼呆板?
孩子有此思考習慣,必會珍惜生命,敬業樂群。
好友
余德淳
二O二五年三月十八日(星期二)